Monday 8 October 2012

修道主义的贡献与弊端

(Sept 2012: 教会历史综观- 专文:“修道主义”的贡献与弊端)

1. 简介

修道主义虽非罗马天主教独有的信仰方式,修道院的生活模式却是该教将近一千年[1]独特的信仰生活型态。若以个人苦修主义为其渊源,它实际上是与教会历史的前一千五百年并进[2],是一股左右教会动态的强势。修道主义确实有某些负面性的影响,修道院与修士甚至也卷入欧洲封建制度腐化期教皇与政廷间的纠结,整体上,它还算是教会历史上的一股信仰清流,间中为变质的教会生命注入鲜活与催化的能量。修道主义拓展出来的修道院生活与组织,及修道的理念和运用,在教会史上作出的正面贡献是不容忽视的。笔者将论述修道院的贡献与弊端,带出其优劣影响:

2. 修道主义的贡献

修道主义不论在个人的灵性修养,教会的敬拜仪式,基督教义的整顿或教廷的素质都有着极正面的贡献,并带动当代社会的农耕园艺及教育发展,对后世在基督教信仰,学术,神学和艺术上的影响极为长远。兹分析如下:

2.1 提升个人与教会整体的灵性

修道士全情投身祷告,默想,读经与禁食[3],从事农耕纺织等劳力的工作,顺服修道院规则与院长的制度,对本身的道德纪律有特定的提升。作为修道院标准的本笃修道会及后来奉行“圣本笃规条”的其他修院,要求修士坚守忠贞,贫穷与顺服的信念[4],有助他们在灵性与体力上达到基本的平衡。在教会道德生活腐败,如中世纪政治与教会黑暗的时期,修道院无疑巩固信徒灵性的生命与教会信仰的活力,促进与保存纯正的基督教理念。许多的修道院是出产伟大主教和教会领袖(如奥古斯丁,大贵格利,马丁路德等)的地方。

2.2 促进文献,神学与教育的发展

犹太教的爱色尼派曾是隐居旷野的一群,死海古卷就在他们聚居的地方被发掘出来。四世纪亚历山大的主教亚他那修在文字上也极力推崇修道主义。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适切地表达出当代的信仰状态。

修道院进入组织与经济上的稳定后,许多修道士开始投身学术研究,修道院附有图书馆(称为中世纪的书局),使修道院成为文化,学术与教育的中心。本尼狄克每日规定的两小时读书研究时间演变为日后学府的模式[5]。弗尔大,黎西流,圣迦伦与科尔比等中世纪的修道院都是文化与宗教中心。[6]

修士致力抄写的古代文学(拉丁散文与诗歌)手抄本,将希腊罗马的文化保存至中世纪[7]。在欧洲局势动荡不安,罗马势力衰微,蛮族外侵下,修道士被称为希罗文化的监护者。因为当时欧洲教育不普及,修士也是历史事件的记录者,帮助皇帝起草文件。修道士最大的贡献,就是用毕生精力手抄圣经本[8]

后期许多的修道会都积极投身教育,如奥古斯丁修道会及托钵修会。道明会强调教育与神学理论,成为抵御异端的一股正统势力。耶稣会尤其注重儿童教育,创办许多学院与神学院。

2.3 投身宣教与社工的大成

修道院在社会关怀与宣教上所作出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入侵欧洲的蛮族在修道士的感化下接触到基督教的信仰,尤其是设立在异教边疆或区域内的修道院更成为宣教的中心[9]

十二世纪的两大修会,即圣骑士团与慈善武士团,是苦修主义和武士精神的结合[10],摆脱了固有传统的修道院生活方式,为前往耶路撒冷朝圣的人提供保安与款待。慈善武士团在圣城设立医院提供医疗服务,照顾贫穷大众[11],又参与了十字军的征伐。

十三世纪兴起乞讨维生的明道会与方济会,他们被称为“传教的修士”或“修道僧”,走入贫苦疾患的人群里服务,并宣讲主的道。方济会创办人法兰西斯赤贫的信念吸引许多跟随者;道明会不仅注重教育,也在许多国家进行宣教。后来崛起的耶稣会以有力的讲道力图在欧洲建立大公主义。道明会,方济会,奥古斯丁会和耶稣会的宣教活动,使罗马天主教在十六至十七世纪的百年间不断向海外伸延,算是其中一个辉煌的宣教世纪。[12]

3. 修道主义的弊端

修道主义的弊病,主要源自修道者想要逃避俗世烦乱无章的宗教生活,寻找安宁之处静心操练自己的灵性,此厌世心理演变成“遁世”或“出世”的生活形态。另一个弊端,就是修道主义成为有组织性的团体后,其严谨而制度化的修道模式,以及被教廷套用为推进教会制度的工具[13],使它成为宗教生活腐化的温床。

3.1 遁世与神秘主义

张绥称修道主义为基督徒“对现实苦难的抗议”[14],谷勒木认为是教会有组织性的厌世倾向[15]。当基督教进入全盛罗马帝国的“国教”期,教会生活与属灵素质因大量官员与前异教士的加入而变质。虔诚的信徒对当代政治与宗教现象的无力感,使他们衍生出遁世的想法,想借今生克己的生活表达他们虔诚的信仰;又因景仰过往殉道的精神,就企图通过修道式的白色殉道[16],不流血却保有圣洁生命的形式,来展现他们对主的坚贞,期待“来世”所应许的福分。

当修道是为要与世隔绝或独善其身,就与基督教入世的教导有所出入。基督教的生活信念虽力求圣洁纯全,却也讲求作光作盐,投身人群以基督教的信仰价值影响改变世界。单单讲求灵里与神的亲近却拒绝与外界的接触,往往导致神秘经验主义的风行,夸耀属灵的智慧与超凡的神奇能力[17],如盛行一时的凯尔特修道制度。

3.2 形式主义

有些修道士生活极端(安东尼八十六年隐居,俄利根自阉等),过于拘泥形式(西门三十年柱顶修道,修士间个人修行生活的比较[18],禁欲与守独身等),似乎突出工作而忽略神的恩典。修道制度本为塑造提升信徒的灵性。然而,一旦专注在奉行绝对的形式,后人就会忽略其实质与本意,修道制度遂演变为严谨的律法主义[19]。因此修道院不断经历灵性的兴衰,导致后来多番的改革运动,如中世纪著名的克吕尼改革运动,维持了将近两百年,致力于翻新教士制度,复兴之前本笃会的修道精神。[20]

4. 结论

修道主义从起先东方教会中人“出世”修行的一种平民运动,到传入西方教会,经过中世纪“入世”的状态,其中涉及了贵族田产与政教的抗衡,到后期蓬勃的“济世”宣教阶段,当中的转变是巨大的,却仍不失为千年以来动荡起伏的历史潮流中基督信仰的中坚分子。修道的精神仍然以保存正统纯正的教义,持守圣洁的属灵生命及宣扬基督的救赎洪恩为主线。它是教会历史局部却影响深远的部分,不但被以后的教会采纳为退修会,静修营的参考版本,也影响其他宗教(如回教)的修道形式。

 

书目参照

陶理博士。基督教二千年史:自第一世纪至当代。译者:李伯明,林牧野。香港
     九龙:海天书楼,1997

李振群。透视二千年:卷一早期教会,中古教会。士古来:协传培训中心,2000

谷勒木。教会历史。译者:李少兰。香港九龙:道声出版社,1996

梁家麟。基督教会史略。明风出版社:1999。(电子书)

比尔。奥斯汀。基督教发展史。译者:许建人,马杰伟。香港九龙:种籽出版社
     有限公司,1991

McManners, John牛津基督教史。译者:张景龙。香港: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

培克尔。基督教史略。译者:萧维元。香港九龙:浸信会出版部,1991

张绥。基督教会史。上海:三联书局,1992

Gasquet, Francis Aidan. English Monastic Life. 1904.(e-book)

祁伯尔。历史的轨迹:二千年教会史。译者:李林静芝。校园书房出版社,1986
       (电子书)



[1] 东方教会团体式的修道院始于公元320年,由帕科缪发起。修道院就建立在埃及尼罗河附近塔本尼亚,后来由因受逼迫的主教亚他那修避难罗马而将修道主义与修道院的概念引进西方教会。十三世纪的修道士开始走出修道院固定的生活模式。
[2] 《圣经》的《新约》一开始就提到一些与罗马东方教会相似的苦修行为,如施洗约翰在旷野朴实的生活与传道。十六世纪兴起的宗教改革也让罗马天主教的修道主义日趋没落。
[3] 陶理博士,《基督教二千年史:自第一世纪至当代》,译者:李伯明,林牧野(香港九龙:海天书楼,1997),214
[4] 李振群,《透视二千年:卷一早期教会,中古教会》(士古来:协传培训中心,2000),197
[5] 谷勒木,《教会历史》,译者:李少兰(香港九龙:道声出版社,1996),177205
[6] 陶理博士,《基督教二千年史:自第一世纪至当代》,307
[7] 同上,217308
[8] 梁家麟,《基督教会史略》(明风出版社:1999),电子书第四章26-27
[9] 谷勒木,《教会历史》,205
[10] 比尔。奥斯汀,《基督教发展史》,译者:许建人,马杰伟(香港九龙:种籽出版社有限公司,1991),187
[11] John McManners,《牛津基督教史》,译者:张景龙(香港: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175
[12] 比尔。奥斯汀,《基督教发展史》,324
[13] 培克尔,《基督教史略》,译者:萧维元(香港九龙:浸信会出版部,1991),107
[14] 张绥,《基督教会史》(上海:三联书局,1992),130
[15] 谷勒木,《教会历史》,142
[16] 梁家麟,《基督教会史略》,电子书第四章,5
[17] 同上,4
[18] Francis Aidan GasquetEnglish Monastic Lifee-book:1904.
[19] 梁家麟,《基督教会史略》,电子书第四章,18
[20] 比尔。奥斯汀,《基督教发展史》,179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