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8 October 2012

修道主义与其发展


(Sept 2012:教会历史综观:《透视两千年》阅读报告》


修道主义与其发展

修道主义与《新约》提到的苦修主义有些相似处。当代的人要修行,就会采取如禁食,祷告和克制享乐活动(如禁欲,独居)等方式纪律己身,以达圣洁的效果。其后三百年间,各样修道活动也进行着。然而,浓烈的修道色彩真正始于主后四百年,弥漫着整个早期与中古时期的教会与欧洲大陆,活跃期横跨超过漫长的一千年(约至主后一千五百年)之久。

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大帝战胜就位后,对基督教采取宽容和拥护的态度,甚至亲自上教会礼拜,使帝国上下的朝野臣民对教会都趋之若鹜。教会人数激增,整体上却变得世俗化,且失去单纯的信仰价值。进教会的人,有者不但没有抱持为主舍身的坚信精神,反倒要借助教会的优势得着政治或私人的利益。教会的领导权时而落入那些没有真实信仰且动机不良的人手中,异教信徒也把一些之前膜拜的偶像与迷信成分融入教会的敬拜,使当时教会内部的信仰生活彻底变质。教会变得仪式化,缺乏属灵生命力。因此,一些想要追求内心平安和虔诚信仰的人就开始渴望脱离教会的框架,去寻求真信仰的生活。修道主义便成为当时最崇高理想的信仰生活方式。

修道主义最先在帝国东部流行起来,主要是因为希腊教会处身罗马帝国东边的政治要城君士坦丁堡,教会内的腐败受到政治直接的影响而加剧。信徒走出教会后,就在埃及一带的旷野和阿拉伯沙漠附近进行个人的修行生涯。第一所东方修道团约于公元320年成立,由帕科缪在埃及尼罗河附近的塔本尼亚创建。

东方教父亚他拿修因为支持尼西亚信经,反对亚流主义而遭到支持亚流派的东罗马掌权者逼迫。他多次往西避难于罗马,把帝国东部希腊教会正流行着的修道概念与他偏爱的安东尼修士的故事带入西方拉丁教会。然而,地理环境的限制无法促进个人式的修行,所以西方的修道方式多以团体进行。到了中古时期,欧洲出现几千所富有规模组织的修道院,修道气氛浓厚,遍布欧洲大陆。人们对修道士的崇敬与信任,胜于当时的罗马教皇。

修道主义在罗马帝国盛行,除了教会生活的腐化促使人心寻求改变外,也有赖于当代富有影响力的主教如安波罗修和奥古斯丁大力的倡导及落实,以及教会内部的分裂(如亚他拿修与亚流派在信仰上的分歧)和政治势力对基督徒的迫害(如罗马皇帝增压多纳徒派)。有些百姓为了逃避债务或税务,也加入修道行列。修道主义在龙蛇混杂的环境下,相当有效地保全教会该有的属灵生命风貌与活力。修道院也保持中立的政治和宗教立场,成为当代抗衡教会,教皇或君王不当政策与作法的一股强劲势力,更带动欧洲在农耕,文学和神学领域的开发与进展。

前两代的修道院生活尚能保持高度严谨,之后就出现松懈现象,损害了教会的形象。一系列的改革发生在修道院的组织中,但这些改革都无法有较长远的成效。本笃会是改革中的佼佼者,在创办人本笃带动下,本笃修道院具备非常有组织性,系统性的制度。为了保存修道院的纯全,加入本笃修道院的人必须接受观察和通过试用期,且要矢志过贫苦的生活,保守贞洁的生命及绝对顺从修道院的领袖与制度。本笃修道准则被视为欧洲中古时代的修道理想模式。

修道院的生活基本上分成劳力与静修两大层面。在欧洲动荡不安的时局中,修道院主张自养自足,力求在无外来的资助下生存。修道士需亲自耕田纺织,维持修道院的清洁工作,且投身长时间规律性的祷告。欧洲局势比较稳定后,修道院减少其劳力上的活动,修道士转而花更多时间投身学术与神学的研究。

本笃会在十二世纪进入全盛期,却也日渐衰落。为了管理人数庞大的修道院,在财务上就需要作出妥协。修道院接纳王侯子弟及其捐献给修道院的田地。有些纨绔王侯子弟无心修道,把许多败坏风俗的作为带入修道院(如奢侈生活,私养女人与私生子),使修道院名声败坏。西笃会与奥古斯丁会为新近的修会,两者兴起带动改革浪潮。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就出自奥古斯丁会。

中古兴盛衰亡交替期间,出现了道明会与方济会两大修会,组织与系统有别于固定的修道院方式,适时在宗教改革中保住了天主教。道明会以旅游方式四处布道,教导和感化信众,且成为异端裁判所的主要成员,帮助处理教义的纷争。方济会创办人法兰西斯四处乞讨维生,且服务有需要的人,影响带动许多跟随者。道明会与方济会因其《圣经》的知识与敬虔的生活对教会贡献极大,也在宣教史上有着显赫的成绩。

 

 

附注:

此阅读报告以李振群博士于200010月出版的著作《透视二千年:卷一:早期教会,中古教会》为本。其出版社为马来西亚柔佛士古来的协传培训中心,全书长达298页。此报告中的“修道主义”及前后历史背景取自148-162页, 187-202页,251-258页。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