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19 June 2014

彼得前书和公民抗命

2014年6月:“彼得前后书”

一.引介:何谓公民抗命
公民抗命是国家全民性或局部性违抗政府措施或国家法律的一种组织运动。当政府施行的政策或制定的法律,直接或是间接地有损国家整体或部分人民的民生福利,或是侵犯基本人权,违反普罗大众的意愿,就有可能出现公民抗命的现象。各国普遍可见的公民抗命事件就有劳工和反战运动等等[1]
按各词典和维基百科的解释,笔者兹将公民抗命的意思总结如下:
公民为影响该国政府的某项法律或政治决策和措施,就透过采取一些非暴力的手法,如杯葛、罢工等集体性的抗议行动,试图迫使政府作出让步。这些拒绝奉行某特定法律或政府命令的公民,大都只是在表达对该起特定事件的不满,而非排斥整个政治或管治系统(即政府)。参与这些非暴力抗议行动的公民,本身怀有更高的社会良知或正义的使命感,认为本身具备肩负破除某特定法律或政策的义务。在面对被捕和刑罚的后果时,他们一般采取不反抗的态度,接受政府的法律制裁,希望籍此唤醒国民和政府的意识,以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上,达致有效能且富有意义的良性改变。[2]
清华大学的郑喜恒为公民抗命运动整理出五大特质,即:参与者乃本诸道德良心的催促而行事、目的在于与政府和社会进行沟通、是一场公开的活动、透过非暴力的形式,且愿意接受法律的惩罚。[3]
公民抗命的产生,被认为是社会已经采取了所有可行的纠正手法后,却仍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或看似努力无效,进而演变成一种人民视为合理且和平,向政府或掌权者诉求的手段。与合法的示威不同之处,公民抗命是违法的;与军事革命不同之处,公民抗命是非暴力的;[4] 虽然实际的个案中,公民抗命也会导致暴力的结果。为了减低风险,参与公民抗命的人都有受过一定程度的训诫和训练,避免在言行上冒犯政府或掌权当局。
公民抗命的起源,和近代的美国作家亨利戴维索罗本身的经历有关,他因抗议美墨战争和奴隶制度,就拒绝缴付人头税而锒铛入狱,并在1848年创作了举世闻名的短文《论公民抗命》,论到政府和公民之间的关系。索罗的思想和论解,大大影响了日后甘地以和平请愿的方式发动的印度独立运动,以及马丁路德金在美国兴起的民权运动。[5]
二.《彼得前书》和公民抗命
《彼得前书》的受众,是一批在罗马统治下,散居罗马各省份的基督徒。当时的罗马帝国落实君王敬拜的制度,各殖民地的百姓虽可拥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却不免要服从罗马绝对且强制性的君王敬拜制度,就是尊奉罗马的皇帝为神明,认凯撒为主。任何违背这项国家法令的人,就表示他不效忠帝国,就是在挑战罗马帝国努力维持的和平概念。
对信奉三位一体的神,承认耶稣为独一真神的儿子,高举基督为君王为主的基督徒来说,他们既不能敬拜皇帝,也无法尊凯撒为主。基督徒的信仰和他们坚决的态度,直接就抵触了罗马帝国的法令,也间接表现出被动性的不顺服,即被动式的公民抗命。有别于犹太人不断主动地透过公开的抗议或革命性的方式为自己的宗教利益(如希腊和罗马统治期间,犹太人先后愤抗统治者在圣殿内献不洁的猪只和肃立外邦神像),基督徒却透过听从神,不听从人的主张和训诫,继续传扬基督为主为王的福音。
基督徒虽没有如同犹太信徒那样主动群起反抗罗马帝国的统治,进行实质的革命活动,却因拒绝服从君王敬拜的法令,以及尊耶稣为主为王而成为罗马帝国眼中的反动分子,也就是当时人称的人类的憎恨者。他们被动性地需要面对不顺服君王的这道命令而衍生出来的逼迫和惨况,轻者会蒙受名誉上的羞辱、被家族及当代社会排斥、甚至是经济上遭到剥削(如被剥夺土地)[6],或被逐出罗马城或无法拥有公民权,重者则演变成后来有规模的政治迫害。
针对处在罗马当时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下备受舆论和社交圈压迫排挤的基督徒,彼得写下了前书,鼓励在患难中经百般试炼的基督徒,要他们把盼望存放在永恒的产业(彼前14基督里不朽的荣耀(彼前17、以及救恩的显现(彼前1510)。虽然当时基督徒受到的逼迫主要还是社会性的,还未演变成严重的政治性迫害,彼得的原则却也适用于日后基督徒承受的政治威迫,他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只要心里尊主基督为圣。有人问你们心中盼望的缘由,就要常作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315
彼得一再重申基督徒蒙召的身份和在世肩负的使命,要他们在生活上分别为圣,以基督为榜样,作顺命的儿女,以善行证明福音的真道。他以顺服作为小亚细亚基督徒对当代的时局该持有的反应。笔者将彼得意指的顺服三大原则要点说明如下:
1      顺服的动机:为主的缘故
你们为主的缘故...”213上)
彼得在前书一开始,就提出基督徒在世上扮演的角色。他们是寄居的是分散的是蒙神拣选以致顺服基督的人。基督徒的顺服,是发乎认识召他们的主,就是耶稣基督,并且在这场主仆的关系中经历神,因神的洁净以致成圣,在思想态度和价值观上与世界分别开来。为主的缘故,即听从主、荣耀主,是基督徒顺服的真正动机所在。
1.1       基督徒受召是要作神的仆人
“…总要作神的仆人。216下)
彼得在29216提到基督徒是一批神的子民,是神御用的祭司是神在世上的仆人,执行神的旨意。基督徒既是受召于主,就是神的仆人,一切的顺服,要奠定在顺服耶稣基督为主为神的基础上。
也就是说,任何的顺服若违背了顺服耶稣作为的原则,就不算是真正的顺服,也与彼得意指的顺服南辕北撤。陈终道在他的一篇讲章中总结说:顺服的范围,就是在不背弃信仰的范围内顺服政府,否则就不能算是为主的缘故了[7]
1.2       神的旨意是要他的仆人行善
因为神的旨意原是要你们行善,可以堵住那糊涂无知人的口。215
彼得也提到了基督徒受召的使命,正是在这个人人诬告他们行恶(如违抗皇令、破坏社会和谐及憎恶人类等)的大环境中,以善行表现出天国真儿女的本色,不但让世人因为他们的好行为没有毁谤他们的借口,也叫主的名免受污损,进而让人荣耀天上的父。
纵观以上要点,彼得提到基督徒的身份和使命,呼吁信徒要一切以为主的缘故作为个人或团体品行和反应的考量。因此,信徒的责任就不是以团体的方式,主动地为自己的信仰争取权益,而是在坚守基督为神为主的立场下,顾及良善的生命会为福音带来的积极效应。他们被规劝要谨慎度日,从实际的生活中,以圣洁无可指摘的生命,活出真信仰的崇高水准,就是以善报恶,而非以恶报恶。
反映基督徒这种为主的缘故,被动式的公民抗命的一个例子,就是旧约《出埃及记》摩西出生时,为了保存犹太人血统而违抗埃及法老王命的两位接生婆[8]。她们存着敬畏神和维护民族的使命感,靠主的保守和智慧,不仅私下抗命,且逃过违逆王令而被杀的劫数。彼得和后来许多为主殉道的基督徒,就是被动式不顺服下牺牲的延续例证。
2.顺服的范围:人一切的制度
...要顺服人的一切制度,”213中)
希腊文动词顺服(hypo),即屈从服在...关系以下[9],是被动式命令句,经常被用在公民顺服政府顺服家庭砝码的规劝上,此节经文指的是顺服合法的权柄[10]名词制度的希腊文动词为创造,指受造者神的创造。这里则是指人类所发明和设立的体制,或神在人类当中的创造,即神亲自设立的社会体系。彼得的意思清楚不过:各样的政治或社会制度,只要不逾越神的诫命,都应受到适当的尊重。[11]而基督徒顺服一切制度,是为要顺服人的一切制度之上那位召他们承受使命的主。
在人的制度内,彼得提到两组极为可能引发公民抗命的人,一组是在罗马辖制下持守纯全信仰的基督徒公民,而另一组是在苛刻的主人下服务的基督徒奴隶。罗马时代的殖民地中人,大多曾受希腊文化影响,崇尚自由和民权,基督徒活在一个外邦人的世界中,极有可能被他们好反抗的作风影响,以顺服基督为借口,继而不顺服人的制度[12]。彼得要信徒以行善和顺服的生命,证明他们不是政治反动分子[13]
2.1       人民对政府
“…或是在上的君王,或是君王所派罚恶赏善的臣宰。213下,214

彼得提到的第一桩善行,就是要人民服从他们的君王,以及君王派来管治他们,罚恶赏善的臣宰[14]。君王和君王所派的臣宰,其使命就是要维持治安和国家的稳定,责任是处罚作恶的以及奖励行善的公民。身为罗马公民,基督徒有义务服从一切为帝国和社稷带来平安和稳固的法令,并且以行善来得到臣宰的奖赏。
彼得之前曾是冲动的抗命分子,他在大祭司派人来捉拿耶稣时,毫不犹豫地刀剑出鞘,砍下一名大祭司的随从。在真道上成长的彼得,应当吸取了耶稣当年给他的教导,即动刀枪的,必死在刀枪下的真理。武力的抵抗,已经不是彼得看为可行的方式。他的笔调间流露出谨慎自守的思维。他领悟到基督徒虽是天上的国民,却也是地上寄居的,需要服从人按神的方式设立的管治制度。
2.2       仆人对主人
你们作仆人的,凡事要存敬畏的心顺服主人。不但顺服那善良温和的,就是那乖僻的也要顺服。(218
罗马帝国透过东征西伐,俘虏了许多的战俘,这些战俘和一些因为无法偿还债务的人,就沦落为罗马人或自由人的奴隶。与犹太人按摩西律法的要求对待奴隶的手法不同的是,罗马人的阶级制度观非常明显,他们手下的奴隶,有些受到非常不人道的苛刻对待。彼得重复基督爱仇敌的教导原则,要为奴的不只顺服那爱自己的人,也要顺服那恨自己的人。不管主人是善良温和,还是怪僻难缠,基督徒都要以爱的方式,顺服到底,不随从当时可能发生的奴隶逃跑作风,或我们后来熟悉的反奴隶组织运动。
在介绍部分,笔者提到公民抗命的主旨,是要彰显正义,造福某些被忽略或遭剥削的人群的利益。公民抗命的对象是政府的政策,而非整个政府的体制。基督徒公民顺服君王和在上掌权的人,或者基督徒仆人顺服主人,是顺服神安置在人间的管治体系,是以为主的缘故为大前提。基督徒真正的君王主人不是罗马的帝王或帝王所派管治他们的罗马官员,也不是买下他们或奴役他们的主人,而是至高的神。基督徒因听从神的吩咐,以好的行为荣耀神,就顺服人一切的制度。
彼得一再劝勉信徒要为义受苦,却不要作恶受苦。为了效忠基督为主,基督徒因此需要面对政府的逼迫,经历苦难。而彼得要求的素质和反应,就是:行善和忍耐。他明白要持守信仰,逼迫是在所难免的。因此,他劝信徒以明智的方式,避免受到更进一步的逼迫,或将逼迫减到最低[15]
3。顺服的榜样:耶稣基督
...因基督也为你们受过苦,给你们留下榜样,叫你们跟随他的脚踪行。他并没有犯罪,口里也没有诡诈。他被骂不还口。受害不说威吓的话。只将自己交托那按公义审判人的主。221-24
彼得在书信中向信徒推荐他们应效法的人物,就是为他们舍身,并且给了他们末后盼望的耶稣基督。耶稣基督是他的信众面对有公民抗命的需要时最佳的效法对象。彼得说,基督也曾为义受苦,然而他在站稳自己的立场时,却始终没有以恶言或恶行反抗。
3.1       耶稣基督也曾面对政治的逼迫
彼得在221说,基督也曾亲身受过苦,为信徒留下了美好的榜样。从福音书里,我们知道耶稣一再面对耶路撒冷宗教领袖借助宗教和政治势力施加的压迫。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以各样政治性的课题挑衅耶稣,提出诸如他是否该纳税、他是否为犹太人的王等煽动性的课题来尝试抓他的痛脚。
跟随基督的榜样,就是效法他行事为人的方式。对犹太人来说,跟随拉比不但只是跟着他到处走动,且是跟从他的教导和他的生活作息方式,因为师傅的生命风格,正是教导的重大部分[16]
3.2       他在逼迫面前没有恶言,毫无反抗
耶稣没有在真理上妥协,他凭着智慧回复各样的试探。然而,当神让他顺服至死的时候到了,耶稣就义无反顾地交上自己。当耶稣被捕时,他没有反抗,且命令彼得放下拦阻的刀剑。在十字架上受苦的耶稣,虽受尽羞辱和折磨,却始终没有滥用神给他的能力让自己脱困,也没有向那些对他发恶言、吐唾沫的人做出反击。
耶稣顺服至死,是因为他明白这是他在地上的使命。他不为保全性命而否决他对父神的委身,却同样也不会以效忠神为借口,而不服从人的制度。小亚细亚的基督徒在世无可避免要如他们的主那样受尽世人的唾弃和逼迫,他们却能有安慰和盼望,因为救主耶稣也尝过他们所尝的苦杯,并且成就极大永恒的荣耀。



三。结论
主动式地进行公民抗命,不管是透过行动或言论,都不是彼得在书信中提倡的原则,虽然他曾公然反抗耶稣遭大祭司的手下逮捕。然而,彼得也没有教导信徒为取悦统治者而背弃对耶稣基督的效忠,或者在面对别人的质问和逼迫时不敢仗义执言。彼得式的公民抗命,虽非主动反抗的,却是公开地承认耶稣,并坚持不承认凯撒是主是神;是为主的缘故,在顺服人一切的制度时,效法耶稣在被动式的情况下,忠于神给他在世上的使命(即传扬福音),以温柔的方式承受地土(参《马太福音》55)。按Osborne所见,基督徒的态度应是“内在的忠诚(对神)和外在的顺服(对统治者)”[17]
彼得既知道逼迫是在所难免的,且预见将来更为严酷的迫害事件,就在书信上准备好信徒,要他们勇于为义行善,且为义受苦,因为这些是他们的主和救主耶稣基督所曾做过的。凡跟随耶稣基督的人,也要在心志上有愿意为义受苦的准备,能轻看世上财物,甚至是性命的损失,让主的名得荣耀。
总结来说,《彼得前书》带出一个尊耶稣为主为王,因顺服基督的吩咐而顺服人的制度,以致愿意为了福音和信仰的缘故,而甘心受苦,效法基督的忠贞精神,以不动武且被动的反抗方式,在世见证救主的大恩和大爱。


           


参考书目
陈终道。《新约书信讲义:彼得前后书讲义》。香港:The Alliance Press, 1976

曾立华。彼得前书、犹大书:乱世惊情中的持守。香港:天道书楼有限公司,2000

Amold, Clinton E., Gen Ed. Zondervan Illustrated Bible Backgrounds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Zondervan: 2002.

Best, Ernest. 1 Peter: The New Century Bible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Wm. B. Eerdans
Publications Co., 1982.

Clowney, Edmund P. The Message of 1 Peter. Leicester: Inter-Varsity Press, 1988.

Comfort, Philip W.  Gen. Ed. Cornerstone Biblical Commentary. Carol Stream: Tyndale House
Publishers, Inc., 2007.

C.P., Donald P. Senior. Sacra Pagina Series V 15: 1 Peter. Collegeville: Liturgical Press, 2008.

Fickett, Harold L., Jr. Peter’s Principles: From 1 and 2 Peter. Glendale: Regal Books Division,
G/L Publications, 1975.

Jobes, Karen H. Baker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1 Peter. Grand Rapids:
Baker Academic, 2009.

Kelly, J.N.D. A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s of Peter and of Jude. (London: Adam & Charles
Black Publishers Ltd, 1982.

McKnight, Scot. 1 Peter: The NIV Application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96.

Miller, Donald G. On This Rock: A Commentary on First Peter. Allison Park: Pickwick
Publications, 1993.

Robertson, Archibald T. 《活泉新约希腊文解经》,译者:赖秋中. CA:美国活泉出版社,
1997

Stibbs, Alan M. The First Epistle General of Peter.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1979.

Wiersbbe, Warren W. 1 Peter: Be Hopeful. Wheaton: Scripture Press Publications, Inc., 1982.






网站参考资料




陈成斌,时代论坛基督徒不应公民抗命






[4] 陈成斌,时代论坛基督徒不应公民抗命http://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77878&Pid=2&Version=1339&Cid=641(登访日期:13/6/2014
[6] Clinton E. Arnold, Gen Ed., Zondervan Illustrated Bible Backgrounds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Zondervan: 2002),123.
[7] 陈终道,《新约书信讲义:彼得前后书讲义》(香港:The Alliance Press, 1976,82
[8] http://zh.wikipedia.org/wiki
[9] Scot McKnight, 1 Peter: The NIV Application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96),143.
[10] Donald P. Senior, C.P. Sacra Pagina Series V 15: 1 Peter (Collegeville: Liturgical Press, 2008)68.
[11] Archibald T Robertson活泉新约希腊文解经》,译者:赖秋中(CA:美国活泉出版社,1997,357.
[12] Karen H. Jobes, Baker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1 Peter (Grand Rapids: Baker Academic, 2009, 174.
[13] Donald G. Miller, On This Rock: A Commentary on First Peter (Allison Park: Pickwick Publications, 1993), 209.

[15] Arnold, Zondervan Illustrated Bible Backgrounds Commentary,123.
[16] Ibid, 144.
[17] Philip W. Comfort, Gen. Ed., Cornerstone Biblical Commentary (Carol Stream: Tyndale House Publishers, Inc., 2007), 192.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