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16 June 2012

教会论

(Mar 2012 - "The Church & The Last Things": Research Paper)


1. 简介

教会是神在地上的体制代表,是一群尊耶和华父上帝,神子耶稣基督及圣灵为独一真神的敬拜团体。借着教会,神执行祂天上的旨意;借着教会,神扩充祂在地上的属灵范畴。就麦葛福之见,“教会课题”在早期教会不成问题,因为当时的人一致同意教会是:1)代表以色列百姓的属灵团体,是神在世上的子民;2)使所有信徒在基督里合而为一;3)基督教纯正教导的场所;及4)集聚全世界信徒在信心与圣洁上成长。然而“多纳徒派争论”却促进了教会论的发展。[1]

此篇论文就圣经的角度和各教会论家看法,通过介绍叙述教会的起源,教会的定义,教会的性质,教会的体制和教会的功能来探讨和发掘教会的真相,总结出教会如何能够讨神的喜悦。

2. 教会的起源

在《马太福音》十六章十八节,耶稣发出那有力的宣言,指明他将在彼得辨认出耶稣为神儿子的这块启示磐石上建立他的教会,连死亡的权势/阴间的门也不能胜过她。“教会”这个概念似乎就在耶稣宣告的那一刻浮现在门徒的脑海当中。直到《使徒行传》第二章记载了耶路撒冷的五旬节,圣灵降临使门徒得力,使徒彼得站起来传扬主名,三千人归信耶稣而受洗,集聚为一群体一起生活,新约的初代教会似乎就掀开了教会史的序幕。

若我们再往深一层查看,不难发现“教会”的概念其实乃起源自旧约。当神使用摩西将以色列百姓带出为奴之地的埃及,神也呼召他们成为祂的百姓。《出埃及记》十九章六节,耶和华说:“你们要归我作君尊的祭司和圣洁的国民。”。借着摩西的领导,以色列百姓在西奈山下建立了敬拜耶和华的会幕。摩西按神的吩咐指派利未人在会幕里事奉,并膏亚伦与其子孙为神的祭司。神通过奠定此敬拜系统,铸造了旧约以耶和华为中心,且与神立约的敬拜团体,预表了今日教会的模式。《彼得前书》二章九节就清楚地阐明,那蒙拣选的族类,就是神的百姓,他们是所谓“君尊的祭司,圣洁的国度”。旧约的以色列为祭司的国度与圣洁的国民,新约的教会也同被称为“君尊的祭司和圣洁的国度”,是世代以来蒙神拣选的族类,是作为神的百姓。[2]

3. 教会的定义

“教会”的概念因此老早在旧约就出现了。希伯来文有两个字“qahal”和“edah”都与召集神的百姓有关。“Qahal”的原意为“发出声音”,指出“呼召”或“呼叫”的含义,意即大聚会的发生。在申命记该字眼指的是“大会”(申910 104)或“耶和华的会”(申231-3),而以西结书内指的则是“多人”(结1640)或“大群众”(结1717)。[3] 这是以色列民族一般性的聚会,当中除了成年男子,还包括妇女和孩童,有时则指军队的集合。而“edah”专门指“聚会的会众”,他们一起守礼仪的律法,如逾越节。他们是群有固定聚会的圣约团体。[4]

艾利克森将“qahal”定义为“因约而生的礼仪性表达”,指出以色列人在西奈山下的社群生活所从事的日常俗事。他又将“edah”这词汇看为是代表以色列社群明确而永久的礼仪。[5] 章力生进一步指出“qahal”(或kahal),其字根乃“qal”(或kal),意指呼召;而“Edhah”,意指天命或派定,大家相聚在一个指定的地方。而“Edhah”一词是指定的聚会,在旧约中指的是以色列儿女或代表的领袖组成的团契。[6]

新约的希腊文《七十士译本》翻译“qahal”为聚会(ekklesia),而“edah”为会堂,即聚会的会众。“ekklesia”在主前五世纪已经沿用于雅典每年常达三至四十次之多的民间投票聚会。[7]当要召集人时,就派人沿街呼喊,叫人出来集合,因此带有“呼召出来”的意思。所以教会也被称为“召会”。[8]该词含有深厚的以色列背景,意指蒙召出来,为达目的而前行的团体。[9] 其前置词“ek”意思是从群众中被拣选出来之意,即从世人中蒙拣选。它可以指一个地方的一群信徒,或家庭教会。[10] 在保罗的书信中,他常以“ekklesia”指定某地方的教会。

第二次的梵蒂冈会议对教会作出的注释,指出教会是相交的团契,是生命共享的团体;教会也是神的子民与灵恩的团体。[11]就狭义而言,教会可以指的是一群人聚集在一起敬拜基督的地方教会,就广义而言,教会可以指是历代世上各地所有基督的信徒。[12] 奥古斯丁形容教会就是田地,而纽比真形容教会是“一群追随神的人。它不断前进着-奔向地极,恳求世人与神和好;奔向时间之终,迎见它那使万物合一的主。”[13] 而唐佑之形容教会为“朝圣者的团体,被召却未完全。”[14] 《永生神的教会》的作者奥夫艾克曼却认为教会是神所行成就的一件新事。[15]

4. 教会的表征

4.1      基督的身体(林前1131227;弗523;约1515)

《哥林多前书》1227说到教会就是“基督的身体,并且各自作肢体”。高力富指出,《罗马书》与《哥林多前书》似乎以身体的各肢体比喻地方教会。[16] 《以弗所书》523-24提到顺服的课题时,称基督是“教会的头,又是教会全体的救主。”《约翰福音》十五章以葡萄树和枝子的接合与联系,为我们展现了主耶稣基督和教会/个别信徒之间的关系。

此意象表明了耶稣基督是教会的主人,教会当遵行主的旨意,教会也当顺服在主的权柄下行事。教会与教会之间又当彼此共事,信徒与信徒间彼此相容,一起按恩赐与呼召完成主的使命。因为教会是有机体,脱离了作为生命供应源头的主耶稣基督,教会就没有了生命与活力,也无法有任何的作为。所以教会作为身体,其元首和中心一定要是耶稣基督。

4.2      神的子民(彼前210,来810

《希伯来书》的作者引用了旧约《耶利米书》3131-34神对以色列百姓未来的应许,点出新约信徒是蒙神拣选的子民的事实。《彼得前书》也提醒了小亚细亚的信徒教会,他们蒙神拣选,成为祭司的圣洁国民,是属于神的子民。旧约时只有以色列人被称为蒙神拣选的百姓,而在新约里,那些借着对基督耶稣的信心而进入神国度里的人,也被归入蒙神恩召的百姓了。他们是君尊的祭司,是被分别为圣,专门供君王使用的子民。

4.3      圣灵/神的居所(林前316-17;彼前24-5;提前315;弗219-22

《哥林多前书》316-17提到教会就是神的殿,而神的灵住在信徒当中,神必要保护这殿免于败坏。彼得说信徒就如同主那样是活石,被建造为灵宫。而保罗在给提摩太的信中则称教会就是永活神的家,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教会就好似一座建筑物(弗221),有基督为房角石,各房靠他联络成合式,渐渐成为主的圣殿,神也借着圣灵居住在信徒中。此意象唤醒信徒或教会当自洁,免得叫住在当中的圣灵忧伤。

5. 教会的性质

教会的性质是属灵的,却也是属形体的。她既是以个别和群体的方式与她的君王耶稣基督建立关系,也以个别和群体的方式与教会群体和社会建立关系。真教会的根基是建立在对基督的信仰上和神的话语的根基上,也是借着圣灵的恩赐在世界做神的代表,在地上建立祂的国度。要深入了解教会的性质,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勘察:

5.1      教会与天国的关系

教会虽然是地上神百姓的集合,她却也是在上的耶路撒冷(启212;来1222;加426)。教会的权柄与源头出于天上的君王,全地的主,所以教会与天国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但是教会不过是天国在地上的缩影和雏形,教会的存在也是为了天国及其君王的彰显。《以弗所书》310提到神要借教会显出其百般的智慧。根据安德罗的分析[17],兹将神国/天国与教会的差异分析如下:

(一)     神的国度是神掌权治理的地方,是起初就已经与神同在的了。教会却是基督在世上创立的体制,是在神国以后才出现的。

(二)     神国的子民包含了古往今来神的百姓,而教会只是历史上那些接受耶稣基督为救主的人组成的群体。

(三)     教会是在世界的体制,耶稣却表明神的国不属于世界的体系。

(四)     教会是有形的体制,而神的国是无形的范畴。

教会因为是神在世界暂时使用的体制,她会有过去的时候,但是神的国却是永恒存在的。神的国已经降临,并且将在基督二度归来时全然降临,且要以新天新地的状态存留不朽。

5.2      教会的可见性与不可见性

范荣真认为,教会既有现实可以体验的形体生命和社会性的影响,也有其先验性,符合圣经的真理的神学型。教会有其属人的,罪性的,可见的,组织性的一面,也有其属神的,圣洁的,不可见的,生命体的另一面。[18] 因为教会是处在圣灵的工作中,所以教会一直是处于动态的,革新的,是充满变化与是前进性的,渐渐趋向末世性的新妇状态。

有形的教会具备其时间性,地区性,语言性,文化性,民族性等等,而无形的教会却不受任何地理,时间,民族文化或语言的限制。有形的教会是世代以来真正的信徒,是未来天上的国民,是《启示录》天上异象中来自万国,万方,万族的圣徒。沈介山如此道明可视的教会和不可视的教会分别不只在于其地方性与统一性,其真正的分别在于“有形教会机构的成员”和“真正得救蒙神悦纳的人”。[19] 意思就是说,不是凡口里喊着“主啊,主啊”的人就是对耶稣有真信心的人,都能成为天上的国民。有形的教会包括了耶稣在比喻里所提到的麦子和稗子(太1324-30),以及山羊和绵羊(太2531-46),唯有到了末后主审判的时候,才能真正把那些不属神的人分别出来。

5.3    教会的大公性,合一性,圣洁性与使徒性

初代的教会和世纪以来的教会,都大致同意“尼西亚信经”所列出的,教会要具备的四大特质,作为耶稣基督真正教会的标志:

(一)大公性

“大公”这词源自希腊文“kath’holou”,意即全体性的,含有“普世”及“一般”的意思。其三个阶段的发展为教会的普世性(包括了一切教会,而地方教会乃是普世教会的代表),进而指那些在神学上合乎正统的教会,最后则是指遍及世界各地不同宗派的教会。[20]

“大公性”即看教会整体为主耶稣基督的整体。[21]卡维里看教会的大公性为圣子与圣灵相互工作的结果,使教会具备了因基督身体的作用所产生的统一性和圣灵运作结出的多元性这双重特质。[22] 以阿奎那的论点为总结,[23]教会的大公性就相等于其无形的那面,显示在其地理范围(各方各国),民族范围(各民各族)及时间范围(古往今来)的特质上。在历史上有时间限制的教会,有天将存留在天上,作为永远的锡安,天上的耶路撒冷。

(二)合一性

教会的合一源自三一神的合一。教会其实就是三位一体的神在起初,就是创世以前早已存有的计划(弗14-5),是一份永恒的计划[24]。贾玉铭的名句:“圣父预备救恩,圣子成全救恩,圣灵施行救恩。”,[25]正合乎《彼得前书》21所告诉教会众信徒的:“就是照父上帝的先见被拣选,借着圣灵得以成圣,以致顺服耶稣基督,又蒙他血所洒的人,”,说明了三一神在人类的救恩和教会的组成上各自扮演的角色和功能。

虽然大多数的教会所倡议的合一是有形的,就是在架构组织形态上的合一,但是真正的合一却还是属灵的,就是教会同有一主,一信,一洗,一神,且是共享一个身体,同在一位圣灵的运行中(弗44-5)。有些人认为灵恩的运动是一支合一的运动,打破了宗派的隔阂,结合了主流教会,五旬教会与天主教会。[26]圣灵使人合一的工作仍在进行着,而神最终的目的,就是教会要在认识基督的知识和信仰上达致合一(弗413),渐渐成熟,满有基督的样式。

(三)圣洁性

教会是一群得基督耶稣宝血洁净,靠着圣灵的能力圣化的团体。她既在身份地位上已经成圣了,在经验上却还处在成圣的过程当中。教会的圣洁性是与三一神的圣洁性相连,是因为神为教会披上圣洁公义的袍子,将之从世界当中分别出来,单单归给主,被主使用的器皿。

要帮助教会成圣,除了内在圣灵的净化工作,也要借着外在教会的纪律制度。教会的纪律有助于提高教会的圣洁度。当教会按着神的话语的标准来维持纪律时,就能保有教会高度的圣洁性。[27]

(四)使徒性

教会的权威是建立在以基督为元首,以圣灵为引导,以圣经为基础的根基上。被纳入圣经的正典一般为使徒或与使徒相关之人的著作,所以圣经是建立在以使徒和先知为根基的本质上。教会的其一特质就是使徒性或使徒导向,其焦点就是福音的传扬和教会的建立。爱任纽曾言:“教会的一切真理必须与使徒的教导相符合。”[28] 唯有通过使徒性质运作的教会,才能达到为主赢得全地的异象。

5.4    教会与属灵争战

教会另外一个隐藏却实在的特质就是其属灵作战的能力。作为神的管道来赢取灵魂,教会一直都处在属灵的争战中,靠着圣灵的大能挺进占领地土,扩充境界。因此保罗才劝勉以弗所的教会,他们必须穿戴全副属灵的军装,借着祷告和灵里的祈求,以神的道为宝剑,以救恩为头盔,以公义为胸甲,以福音为鞋子,以信心为盾牌,也以真理为腰带,好与执政掌权的,管辖世界和天上的邪灵争战(弗610-18)。教会如果没有认识到她处在这样的处境,并且加强其属灵作战的特质与能力,就无法警醒守望,抵挡仇敌的诡计,也无法奋起前进,攻陷敌人的围墙。

6. 教会的体制

教会制度的创立是为了让教会易于治理,而治理就是权柄和执行的所在[29]。初代耶路撒冷的教会因为缺乏架构性的组织,无法应付教会中的需要。一旦教会的架构体制固定了,教会的信徒就能按其恩赐岗位各司其职,教会也能稳固成长了(徒61-7)。

教会的体制将影响到教会的成长与否。灵活的体制为教会带来生气,生命和带动力,而僵硬的体制却往往窒息了圣灵的工作。所以教会需要求取神的智慧,在设立制度的同时,也要有通融性,敏感于圣灵的带领,好有力地为主效劳。不管教会看其体制是多么完善,她仍要谨记她的头和真正的领袖是耶稣基督,祂借着祂的道和圣灵在教会中做更新的工作。教会体制的效应要荣耀与高举基督的名。

一般来说,有权柄组织的教会体制归纳为三大类:

6.1      主教制/监督制

是天主教会,希腊正统教会和传统圣公会所实行的教会体制。教会的权力落在主教手中,而主教承续使徒彼的权柄,是耶稣在地上的代表,有按立神职人员,使圣礼成效,分配恩典的权能。若没有主教,就没有教会存在。教会内的教阶制,划分了平信徒和神职人员。神职人员又分成主持圣礼和讲道的司铎或神父,以及治理教会的主教。

6.2      长老制/代议制

长老制的教会把权柄交付给一批共事的长老,其概念取自旧约以色列民族的管理系统,如摩西时代选出那些年长的,有经验的和有资格的人协助他打理民事。在保罗的书信中,也提到在各地方教会按立长老的事。明显地,长老是新约地方教会最高的权柄管理层。由于长老制主张团体而非个人的治理,避免一人专权,就能够达到平衡教会巩固各方的作用。

6.3      会众制

会众制就是教会内的民主制度。与主教制和长老制不同之处,会众制度是从下而上的权柄制度。会友有发言决定权,地方教会也有自主,自治,自养的能力,教会也能达到“信徒皆祭司”的目标。其危险处在于教会的会众若没有成熟的灵命,此制度就会演变为会众的政治手腕,阻碍神国度的扩充。

7. 教会的功能

布伦纳(Emil Brunner)说,教会不是“达到目的的方法,它本身就是目的。”教会本身就是神要在地上成就的最终体制。就外部而言,教会的功能就是完成主交付给门徒的大使命,将福音传到地极,为普世归主的事业做出努力,也是作为这世代正义的,先知性的呼声。就内部而言,教会的功能就是建立一个圣徒的群体,预备教会成为神完美的新妇。

7.1      教会向外的功能

(一) 宣扬主名与福音

《马太福音》廿八章十八至廿节与使徒行传一章八节都提到教会的功能就是要为主作见证。耶稣身在世上的时候,向众人显示了天国的能力,传扬天国的道理,把天国展现在世人面前。他也分派门徒两个两个地出去,到各乡镇去传扬主的福音。升天之前,主把这份大使命交给了教会。教会存在的目的,就是要宣教,把神的福音传到地极,为主的名作美好的见证。教会的使命,就是传复活的基督,罪的赦免,使人与神和解。

(二)发出正义与先知的呼声

教会向外的另一道功能,就是能够成为她所处的国家,社区,团体的先知。教会当作为正义的斗士。当耶稣基督把赢得万民的权柄交给教会的时候,祂也把作为君王,先知和祭司的职分交给了教会。巴特把这三道职分看为教会在世上的主要事工。[30]如同《马太福音》五章十三至十六节所训示的,教会要是山上的城,不隐藏自己的身份,也能作为照亮的灯光,指引世界的脚步,又要成为有作用力的盐,改变世界的实况。

7.2      教会向内的功能

(一)门徒的栽培

主给教会的大使命,就是要为主栽培门徒,继承主世代的工作,成就全地归主的异象。教会的目标应该是借由各样的活动或节目来达成门徒栽培的途径。信徒当在信心与圣洁度上成长,能够发挥主给他们的恩赐,各自为主效命。

(二)神话语的执事

教会需要履行其祭司角色,忠于圣经的教导,传递符合神旨意的真理,又要借着圣礼的执行,将神的拯救,权柄,圣洁与能力表征出来,坚固信心与更新灵命。加尔文为真教会所下的定义就是她必须要传讲神的话语。复原教会相信,基督通过神的话语与教会同在,就是通过讲道和圣礼来传递祂的真理。[31]

(三)团契的生活

教会是提供信徒团契生活的器皿。早期教会信徒间的生活反映了团契的积极面(徒242-47432-35),达到圣徒相通相交的目的,让基督的身体能够相互扶持,满足彼此身体上,金钱上,情绪上,关系上,灵性上的需要。

8. 结论

教会若要讨主的喜悦,成为主再来时可以迎娶的新妇,就要认识到教会的主,耶稣基督,对教会存有的心意和目的。教会当寻求主的面,领受主从上而来的启示与能力,在圣灵的运行中与时并进,配合当地的民情文化传扬主的名,促进信徒间的团契与栽培主的门徒,好完成主的大使命。教会也当明白其应具备的圣洁与合一本性,与主联合之余,也与众教会联合为身体,并且力求在圣洁上有分,忠于主的教导,成为真理的柱石。回顾过去,展望将来,教会要能在当代社会起作用,也要有前瞻性的末世预备,好为主赢得全地,装备自己成为在上的新耶路撒冷。


书目参照

麦葛福(McGrath, Alister E.基督教神学手册。台北市:校园书房出版社,
     1988

唐崇荣。国度,教会,事奉。台北市:中华出版有限公司,2001

沈介山。信徒神学。台北市:中华神学福音出版社,1993

唐佑之。教会论。香港:真理基金会有限公司,2008

艾利克森(Erickson, Millard J.)。基督教神学:卷三Christian Theology
     蔡万生译。台北市: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社,2002

章力生。教会论。香港九龙塘:宣道出版社,1991

高力富(Griffiths, Michael Griffiths)。认识教会(Cinderella With Ammesia
     刘淑良译。台北市:校园书房出版社, 1976

Menzies, William W. & Stanley M. Horton基要真理(Bible DoctrinesA Pentecostal
     Perspective。沙田:神召神学院出版部,2001

奥夫艾克曼Ekman, Ulf)。永生神的教会(The Church of the Living God
     蔡友惠译。台北市:天恩出版社,2002

范荣真(Engen, Chales Van)。上帝宣教之民(The Missionary People of God
     钟晓文译。台北市: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社,2005

卡维里(Karkkainen, Veli-Matti)。教会论:全球导览(An Introduction to
     Ecclesiology (Ecumenical & Historical & Global Perspectives)。陈永财译。沙
     田:道基出版社,2010

杨宁亚。教会蓝图:由以弗所书看今日教会。台北市: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社,
     1978

蔡丽贞。我信圣而公之教会。台北市:校园书房出版社,2004




[1] 麦葛福(Alister E. McGrath),《基督教神学手册》,(台北市:校园书房出版社,1988)469-471
[2] 唐崇荣,《国度,教会,事奉》,(台北市:中华出版有限公司,2001),113-114
[3] 沈介山,《信徒神学》,(台北市:中华神学福音出版社,1993),471
[4] 唐佑之,《教会论》,(香港:真理基金会有限公司,2008),2
[5] 艾利克森(Millard J. Erickson),《基督教神学:卷三》Christian Theology,蔡万生译,(台北市: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社,2002),280
[6] 章力生,《教会论》,(香港九龙塘:宣道出版社,1991),24
[7] 唐佑之,《教会论》,2
[8] 沈介山,《信徒神学》,471
[9] 高力富(Michael Griffiths),《认识教会》(Cinderella With Ammesia),刘淑良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 1976),13
[10] 章力生,《教会论》,26
[11] 麦葛福,《基督教神学手册》,489-490
[12] William W. Menzies & Stanley M. Horton,基要真理(Bible DoctrinesA Pentecostal Perspective),(沙田:神召神学院出版部,2001),107
[13] 高力富,《认识教会》,10
[14] 唐佑之,《教会论》,8
[15] 奥夫艾克曼Ulf Ekman),《永生神的教会》(The Church of the Living God),蔡友惠译,(台北市:天恩出版社,2002),20
[16] 高力富,《认识教会》,42
[17] 章力生,《教会论》,21-22
[18] 范荣真(Chales Van Engen),《上帝宣教之民》 (The Missionary People of God),钟晓文译(台北市: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社,2005),46-47
[19] 沈介山,《信徒神学》,481
[20] 麦葛福,《教会论》,497-498
[21] 唐佑之,《教会论》,50
[22] 卡维里(Veli-Matti Karkkainen),《教会论:全球导览》(An Introduction to Ecclesiology (Ecumenical & Historical & Global Perspectives),陈永财译,(沙田:道基出版社,2010),27
[23] 麦葛福《基督教神学手册》,498
[24] 杨宁亚,《教会蓝图:由以弗所书看今日教会》,(台北市: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社,1978),8
[25] 唐崇荣,《国度,教会,事奉》,120
[26] 蔡丽贞,《我信圣而公之教会》,(台北市:校园书房出版社,2004),363
[27] 唐佑之,《教会论》,53
[28] 蔡丽贞,《我信圣而公之教会》,40
[29] 艾利克森,《基督教神学:卷三》,337
[30] 范荣真,《上帝宣教之民》,160
[31] 麦葛福,《基督教神学手册》,484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