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19 June 2012

纽比真的“宣教教会论”

(Mar 2012 - "The Church & The Last Things": Article Critic: Veli-Matti-Kärkkäinen, Ecclesiology –Ecumenical, Historical & Global Perspectives. Downers Grove: IVP, 2002, Chapter 14)


作者重述纽比真所提出的“宣教教会论”中三道要点:(一)教会是宣教性的; (二)教会是合一性的;以及(三)教会是动态性的。

批判(一):教会的本质是宣教性的

我个人非常同意教会的本质是宣教性的。教会是基督亲自创立的,本就该承袭基督降生在世宣扬天国福音的使命。如果教会失去了这分的使命,教会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目的。马太福音廿八章十八至廿节,耶稣基督赐给我们的大使命,也是叫我们要往普天下去,栽培门徒,传福音给万民听,为人施洗,教导他们守主的道。并且这是主保证他与教会同在的吩咐。使徒行传一章八节,主给门徒的吩咐,是要他们等候圣灵降临得着见证的能力后,就要在耶路撒冷,犹大全地,撒玛利亚和地极为主见证。教会没有停留在耶路撒冷,没有搁浅在独一的文化环境内,而是靠着圣灵的引领与能力,向她的外围各城各镇前进,甚至跨越了文化民族国家的藩篱,往普天下去传扬主的福音。

当教会执行她宣教的使命,无可避免地将要面对文化的障碍和影响。教会在不同的文化处境下,为要让福音可以更贴近民情风俗,肯定需要配合或迎合当地的文化传统,好让福音更容易进入民心。西方教会向来秉持基督教西化的手法,在传递了福音的真理,让人得救信主后,就把文化的包袱一并加在当地信徒的身上,因此自然地就造成纽比真说的:“宣教使教会和世界的关系出现问题,或使教会的本质出现问题。”无可否认,当基督的真理与其他信仰对峙时,肯定带来一些的敌意与张力。然而更大的压力和张力,在于文化上的辖制。

首先,教会宣扬的应该是基督,而不是“基督教的文化”(就是人们一般认为的西方文化)。教会要让人认识的应该是带给人救恩的主耶稣,而不是附带的文化传统。如果把西方文化和基督教打上等号,那么肯定地人们会把教会和西方文化等类看待。这样的形式和当初基督教犹太化的方式相差不远。不同的是,面对基督教犹太化的群众是一群出自犹太教背景的信徒,他们能够认同自己的文化背景。而面对基督教西方化的群众是一些没有体验过西方文化的人,他们铁定会对尝试西化他们的教会产生敌意。更进一步,当教会过于强调其本身的文化,是一种本末倒置的现象。教会应该懂得融入当地文化,让文化成为福音的助力,而非福音的阻力。如果文化的强调高过对基督使人得救的强调,教会的性质肯定也被模糊了。反过来,如果教会注重她所宣告的,高举基督过于一切,就如纽比真按经文所言,将会吸引许多的人前来认识基督。

这个是任何世纪的教会都应该认清的事实。没有一个文化下的教会是完美的。教会全是不完美的,唯有等着使她日渐完美的主,在朝向末了的路上,渐渐装备成为耶稣待迎接的新妇。

批判(二):教会的本质是合一的

纽比真提出教会的合一要是可见的,超越“彼此立约”的联会方式或有合一的意图对他而言并不足够。他甚至认为,“教会作为可见的群体虽然有其界限,却不是排他的,也不是隔离的,而是一个会众,由神圣的爱构成的。”

纽比真的看法似乎超越现实的理想化,尤其是今日我们看见教会不断地分裂分化,不同的宗派因为教义,信念,意见和方向的不一而各据一方。但是无可否认地,耶稣的本意就是要教会能够合一,同心为主效力。我赞同教会是合一性的说法,因为以弗所书42提到教会(身体)只有一主,一信,一洗,一神。如果教会敬拜的是同一位真神,事奉同一位主,那么教会本质上应该是合一的。她的使命,她的方向,她的性情,她传达的中心信息应该是合一的。

只不过,我们从纽比真的分析中也看见,教会论有三大分派,就是天主教注重“圣礼”,新教(或改革宗)注重“福音和道”以及五旬宗注重“圣灵”。天主教认为合一就是要回归大而公之天主教的母会,新教认为宣道是教会的使命,而五旬宗强调圣灵的能力。纽比真确实指出了教会的弊病所在,就是各教派因为教义的不同或难以协和之处而产生了极大的分支,甚至排挤彼此,不承认彼此作为基督的教会的身份。而耶稣的态度清楚表明,他看那些不抵挡他的,就是帮助他的。他的教会,是要建立在真理的磐石上,是得着天国的钥匙来释放捆绑。

纽比真似乎站在天主教的立场来说话,而过分低估了新教和五旬宗在教会历史上所作出的贡献。如果没有新教在教义上所做出的贡献,今天基督教的神学基础就无法存有那么扎实的根基。如果没有五旬宗圣灵的带动,教会就无法体验到新的更新与复苏。不管是天主教的圣礼,新教的教义或五旬宗的圣灵运作,都被主使用来在教会史上引进千千万万的信众,也一再更新他的教会。

如果我们用初期教会的模式来看,两大代表性的教会“耶路撒冷教会”和“安提阿”教会所注重的领域似乎不尽相同。耶路撒冷教会(或议会)为教条致力辩解,安提阿教会则为外邦的宣教努力。两者在教会的使命上同样作出了非凡的贡献。教义让一个教会,宗派或运动得以朝向一个稳固的信念发展,而宣教让福音得以广传,国度得以扩充。两者相辅相成,达成宣扬主名得万民为主的门徒的目的。不管是耶路撒冷的教会或安提阿的教会,都是圣灵发起的运动,是圣灵工作的果子。

所以我比较支持“不可见的教会”合一的方式,过于“可见的教会”形式的合一。教会无法有统一的模式或见解(除了一些根本的基要真理),因为耶稣给每个教会的恩赐是不一样的。就好象同一教会内信徒要按本分各自做肢体,众教会也当各自做主的肢体,各按主赐的权柄,恩赐,呼召和使命,在世界完成主的工作。而且从历史上看来,教会的运动似乎是一波接着一波的。当然,若教会在“不可见”的领域里,诸如灵性上合一,对基督的认识上达成共识,就必然会达致真正的合一,合一也就能以“可见的方式”表现出来。如果众教会能够在认识基督的真道上达致成熟,就能够彼此相容相爱,不会因为信仰的旁支细节而彼此排斥相对。

最重要的,众教会要在对基督救恩的认识上达致一致的认同。唯有耶稣基督是基督徒信仰的根,是众身体(或肢体)的头,是教会的元首,是那首先复活的,是那使人罪得赦免,得以进入永恒里和神同在的途径。教会要以怎样有形的仪式表达主的同在,圣经似乎也没有规定。但是圣经多处提醒我们,一个被主改造的生命是自由的,是和平的,是信实的,是良善的,是丰富的,是有爱心满有恩慈怜悯的。如果教会间能够表达出那样的情操,并以爱服事恩待彼此,那么主的合一就会显出来了,即使教会可能以不同的仪式或形式来表达基督的同在。如果圣礼带出基督为独一救恩的管道的信息,如果宣教的信息以十字架的基督为主,如果圣灵运行的教会高举基督的名,那么教会就是在预备自己迎接她的新郎了。

我本身非常同意作者的论点,就是过分强调圣灵的自由带来危险。我也非常相信若教会过于注重圣礼,就会流于形式而没有看重圣灵的工作。但是两者之间一定要取得平衡。Derek Prince说得最好,“你若有神的道却无圣灵,你就会枯干。你若有圣灵没有神的道,你就会自我膨胀。你若有了神的道,又有神的灵,就会成长。”教会的圣礼,教会所宣讲的道,教会的圣灵运行,都为着单一的目的,为要高举死里复活,赦免人罪,使人得救的基督的名。教会若达成这方面的共识,那么圣礼,神的道和圣灵,都不过是为着彰显基督。教会也不难在合一上前进了。真正的合一,是承认基督为主,并且按神给的恩膏,权柄和使命,做主要教会做的事。

批判(三):教会是动态的

纽比真提出,教会要恢复她作为“上帝朝圣的百姓”,而只有在进行中的动态教会,才能够接受这大胆的挑战。我同意这样的观点。没有一所静态的教会能够有力地完成主的工作,而且静态的教会一般很容易陷入冷淡倒退的状态。这样的教会不冷不热,不是主所喜悦的。教会应是一股不断向前的动力,带着对主的热诚继续向世界宣扬主的恩典。教会应该具有带动性,能够带动一些的趋势。

我们看见初期教会是一个动态的教会,她满有能力地向四面八方扩展,推动主的工作。教会不只在工作上是处于动态的,在与主的经历上也应该是属于动态的,就是能够在历史环境中认识到神不同的作为与方式,并且突破原有的框框和架构,见解和领悟。教会要配合时代的步伐,与时并进,顺应时局的变化,在变动的世界中有力地保有其纯正的信念,又不失其对世界具备的影响力。

马太福音十一章十二节告诉我们,天国是努力进入的,努力的人得着了它。教会需要是那个为主的工努力前进的动力,不管拦住多么大,都不能使教会停顿而忽略或耽搁她的使命。因为诚如纽比真所说,“没有教会是没有使命的,也没有使命是没有教会的。”教会存在,就是要往前成就她被托付的使命,好迎接荣耀主的临到。一旦教会放弃或停止她的为福音向前的使命,教会实际上就是死亡而没有生命的个体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