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19 June 2012

圣礼与末世论

(Mar 2012 -  "The Church & the Last Things": Reading Report)

1. 简介

艾利克森(Millard J. Erickson)所著,由蔡万生翻译的《基督教神学-卷三》共分四大部分,分别详尽地探讨了圣灵论,救恩论,教会论和末世论。其中我学习了两道最重要的功课,就是关系到洗礼和末世论的作用。

2. 两道功课: 洗礼与末世论

洗礼的方式和末世论的观点一直是造成教会宗派之间无法协和相处的地方,严重者甚至因为意见的不合而使教会的信徒分道扬镳,各竖宗派旗帜。艾利克森深入地解释了水洗的意义和末世论的背景,有助于那些常常为了洗礼仪式,末世观点而争论不休且相持不下的信徒,教会或宗派团体反思,并以积极及正确的态度回应神及对待彼此。

2.1    洗礼(水洗仪式)

就洗礼而言,艾利克森按其对经文的审查提出了几道要点。第一,洗礼是主耶稣的一道“圣令”(374页)。如果是“圣令”,就是归主之人当奉行的礼仪。第二,洗礼是圣灵的工,让人成为教会身体的肢体(366页)。所以洗礼就是使信徒合为一家。第三,洗礼是一个新约的表记(371页),象征着我们与耶稣同死同复活的生命,是内在生命改变的外在表态,是所谓的“道在水中”。

按这样的说法,洗礼就是一个人信主之后,向耶稣,向信徒一家,向自己肯定的信仰表态,清楚表明自己是一个重生得救,要分别为圣归给神,与信徒之间联合,且愿意过虔诚生命的人。得救的过程早已发生在洗礼以前了。

两道洗礼引发的问题,其一为:洗礼是否为使人得救的必要礼仪?就以上的论点已经得到了解答。在圣经里有些人并没有受洗,但是他们也得救了。而得救的凭据,就是他们凭信心回应耶稣的悔改邀请。洗礼明显地是得救后的信心表记,而非救恩的途径。

其二,何种的洗礼方式才算符合圣经?艾利克森就经文总结出浸洗的方式是最为恰当的(387页),但也不因此排除其他的洗礼方式是不当的。他提出了旧约中的洗濯模式,不管是浸入,浇灌或泼洒,都在表明洁净的意思,而希伯来书910称这些为“诸般的洗”(373页)。他排除了旧约割礼和新约洗礼之间的延续性,却表明洗礼是宣告基督成就的真理,而非基督救恩的途径。既然是表达方式,就不是“独一的方式”,有时候可能因为背景,理解,情境的因素而需要作出调整改变。例如,我们无法将一个生病在床的人浸入水中。如果为了洗礼的方式而排斥彼此,就失去了洗礼真正的效应,就是要让信徒彼此融为身体的一员,也错过了洗礼要信徒一主一信一洗一灵里与彼此合一的意义了。所以,信徒,教会和宗派当彼此相容,接纳彼此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对基督和彼此的献身。

2.2    末世论

末世论的观点常常也造成宗派教会信徒间的分歧争论。但是谁能肯定他所明白确实就是未来会发生的呢?如果圣经没有给末世论这个课题作出一致性的结论,我们就有想象和分辩的空间,也就没有人能确定它实际的进展。

普遍上,我们晓得圣经处处提醒我们要警醒,要常做好准备,要敬畏主,要过圣洁的生命,要当好的管家,要分辨季节,好应付那随时临到的末日审判。经文里要人对末世当怀有的态度和回应着墨更多,也提醒我们得胜者可以进入的新天新地。艾利克森也提醒我们,末世论的真理应当激发我们警醒和盼望未来(475页)。我们应当圣洁自守,殷勤服事神,免得黑夜来了,就无法做工。末世论的争辩不当是信徒的焦点,而是如何活出讨主喜悦的生命,好成为他的绵羊,他的麦子和他的新妇。

问题是信徒和教会常常本末倒置,为了末世论的观点而争论不休,并且伤了和气,造成身体的分裂。这就是叫主心痛的事了。当信徒为着这些臆测消耗时间,就会忘记了做主要我们做的事,耽搁了主的大使命。教会和信徒常常为了不重要的课题而忽略了重要的课题,这是我们应当反省悔改的事。末世论的观点应该帮助我们更加认清主会再来的事实,这是所有末世论者一致同意的,就是主会再来实行审判。他审判义人也审判不义的人。在审判台前,我们如何向主交帐才是我们该关心的事。我们如何宣告主恩,领人归主,不让他们面对黑暗永恒的审判,也才是我们当关注的事。记得我们有盼望,并且把同样的盼望带给世人,才是基督徒真正应该花时间做的事。

3. 结论

不管是洗礼的方式或末世论的观点,我们都应当重新思考奥古斯丁说的话,在基要的事上力求合一,在不重要的事上要容人自由,而在一切的事上要显出恩慈。那样,我们就能舍轻就重,专心真理上基要的事,接纳彼此形式见解上的差异,友善地对待彼此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